近期,受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、國際金融市場波動等因素影響,全球糧食危機擔憂加劇,已有20多個國家實施了糧食出口限制令,聯合國糧農組織公布的5月份世界谷物價格指數再創歷史新高,同比大增29.7%。
反觀國內,記者從國家發改委獲悉,5月份我國糧食類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同比增長3.2%。我國糧食價格為何能保持整體平穩?國家發改委產業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農村室副主任、副研究員張義博撰文指出,中國糧價之所以能夠保持整體平穩,歸根結底是我國建立了強有力的糧食保供穩價機制和政策措施。
糧食庫存總量充足 小麥、稻谷庫存能滿足一年以上消費需求
一組官方數據顯示,截至2021年,全國連續8年糧食播種面積保持在17.4億畝以上。當前農戶種糧意愿平穩,2022年全國春播糧食面積約9.4億畝,同比略增,有助于形成糧價穩定預期。
張義博介紹,生產成本決定糧價,還會通過擠壓種糧收益影響糧食穩定供給。為了充分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,我國實施稻谷、小麥最低收購價,不斷完善糧食生產補貼政策,推廣三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收入保險,扶持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,穩定了種糧農民收益。
同時,針對近期農資價格過快上漲,及時建立了化肥保供穩價工作機制,部署投放國家鉀肥儲備,中央財政兩次下達資金對實際種糧農民發放農資補貼,減輕了種糧成本上升壓力。
張義博稱,當前,我國糧食庫存總量充足,小麥、稻谷庫存能夠滿足一年以上消費需求,疊加政策性糧食持續投放,能夠有效平抑糧食市場波動。
健全糧食現代流通體系 年度糧食跨省物流能力超2.5億噸
張義博表示,糧食流通和應急保障水平直接影響糧食市場穩定。
“為適應我國糧食跨省流通增長需要,有效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等重大外部沖擊,我國著力提高糧食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性。”張義博介紹,建立糧食現代物流體系,完善“兩橫、六縱”糧食物流八大通道,基本形成公路、鐵路、水路多式聯運格局,推進糧食物流四散化、信息化、標準化發展,提升了糧食物流效率。改造建設糧食應急配送中心,強化糧食市場監測預警,形成了中央、省、市、縣的四級糧食應急預案體系。
當前,我國年度糧食跨省物流能力超過2.5億噸,36個大中城市主城區及市場易波動地區的地方成品糧油儲備達到15天及以上,確保了人民群眾糧食需求能夠得到及時滿足。
推動糧食進口來源多元化 防范國際糧價傳導風險
國際糧價會通過進口渠道傳導影響國內糧價。近年來,我國每年糧食進口規模都保持在1億噸以上。張義博稱,為了阻斷國際糧價的輸入性影響,我國著力推動糧食進口來源多元化,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,積極支持國內企業“走出去”,與眾多國家和國際組織簽署糧食和農業多雙邊合作協議,培育發展國際大糧商,嚴厲打擊資本惡意炒作、囤積居奇、哄抬糧價等違法違規行為。同時,加強小麥、大米、玉米進口配額管理,構筑了防范國際糧價沖擊的“防火墻”。
數據顯示,我國采取的措施取得了良好成效。張義博介紹,2022年前5個月,美國芝加哥市場玉米期貨價格上漲了26.7%,同期我國大連商品交易所玉米期貨價格僅上漲了9.8%,我國玉米(中等)集貿市場價格累計只增長了4.7%。
6月16日,國家發改委新聞發言人孟瑋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,當前正處于決定全年經濟趨勢的關鍵節點,我們將積極擴大有效需求,確保糧食、能源、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,推動企業在做好疫情防控條件下盡快實現復工達產,做好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穩價工作,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,著力穩住經濟大盤,努力推動經濟回歸正常軌道。